血脈相連的紐帶 —— 心之相系

本會「2025年大灣區工會教育參訪團」的一個重點內容,為於2025年6月12日下午參觀深圳紫荊山莊的展覽,透過展覧及分組研討加深了解香港與內地一依帶水、血脈相連,始終構成唇齒相依的基石。以下為展覽部份內容及團員分組研討的摘要:

  1. 晚清時期(19世紀末-1911
  • 香港為革命策源地——1905年同盟會香港分會成立,成為策劃黃花崗起義等反清活動的重要樞紐。
  • 內地與香港時有跨境賑災互助。 
  1. 民國時期(1912-1945
  • 省港大罷工(1925-1926)——為抗議上海「五卅慘案」和香港工人待遇,中國共產黨領導香港海員、電車工人等25萬人罷工,與廣東10萬工人聯合抗爭及相互支援,罷工持續16個月,癱瘓香港航運貿易,迫使港英政府讓步。
  • 抗日戰爭—-自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,陸續在華北、上海等地製造事端,日軍再於1937年7月7日挑起盧溝橋事變,中日戰爭全面爆發。中國人民浴血奮戰14載(1931-1945),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。抗日戰爭中的港九抗日游擊隊(又稱「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」)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於1942成為抗日的武裝力量,活躍於香港、九龍及新界地區。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(1938–1941)在港籌集資金物資、宣傳抗日、協助文化界人士撤離至內地、向海外華僑募捐所得資金用於購買藥品、車輛、通訊設備等,運往抗日根據地大力支援抗日。香港同胞在抗日戰爭中募捐與抵制日貨、文化界在香港辦報,呼籲團結抗日,共同追求民族獨立與進步。 
  1. 解放戰爭與新中國成立初期(1946-1970
  • 內戰期間及解放戰爭中,香港成為民主人士的避風港,中共香港分局秘密護送千餘人北上參加政協會議。
  • 「兩航起義」與戰略物資轉運——1949年11月,中國航空、中央航空公司在港員工起義,將70餘架飛機秘密飛返內地;香港愛國商人突破西方禁運,向內地轉運藥品、橡膠等戰略物資。
  • 新中國成立初期香港協助突破封鎖。
  • 東江供水工程—1960年代內地經濟困難時期,仍優先保障香港淡水供應,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建設「東深供水工程」,1965年正式通水。
  • 跨境物資供應——內地長期以優惠價格向香港供應食品、日用品,1962年開通「三趟快車」,每日從內地運輸生鮮食品到港,保障香港民生所需。 
  1. 改革開放後的深度融合(1971-1997
  • 港商投資推動內地發展——香港企業家率先在廣東投資,興建酒店、工廠、基礎設施,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助力。
  • 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(1980年)——直接帶動兩地在製造業和技術轉移上的緊密合作。
  1. 1997年香港回歸至今:
  •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。
  • 香港在回歸後成功跨越亞洲金融風暴(1997-1998)和全球金融海嘯(2008-2009)的衝擊,主要依賴穩健的金融體系及內地的強力支持,維護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。
  • 經濟合作——《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》(CEPA)(2003年簽署),逐步減少貨物貿易關稅和服務業准入限制,進一步促進兩地經濟融合。
  • 跨境基建——港珠澳大橋2018年通車,連接香港、澳門和珠海,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。
  •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(2018年開通)——將香港納入國家高鐵網路,實現「一地兩檢」便利通關。
  • 蓮塘/香園圍口岸(2020年開通)——提升跨境物流和人員往來效率。
  • 金融互聯互通、股票市場聯通——滬港通(2014年)、深港通(2016年)、債券通(2017年),兩地投資者跨境交易股票及促進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雙向開放。
  • 人民幣國際化——香港成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及人民幣清算中心,支持人民幣國際化及發行人民幣國債。
  • 國家科研資金跨境使用——2018年起,內地科研資金可直接撥付香港機構,支持本地研究項目。
  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——2019年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,推動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科技、金融、物流等領域的合作。
  • 前海、南沙等合作平臺——設立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(前海)、廣州南沙自貿區等,鼓勵香港企業投資和人才交流。
  • 科技與創新合作——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:打造跨境科研基地,促進兩地高校和企業聯合研發。
  • 社會與文化融合——教育交流:內地高校招收香港學生(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畫),香港多所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分校。文化合作:聯合申遺(如2014年「香港地質公園」納入國家地質公園網路)。
  • 抗疫支援——疫情期間,內地向香港提供醫療物資、核酸檢測支援和臨時「方艙醫院」建設。
  • 法律與司法協作——大灣區法律規則銜接,港澳律師在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執業,設立跨境法律服務平臺。
  • 民生領域——在跨境公共服務方面,香港長者可在廣東和福建可透過「廣東計劃」、「福建計劃」享受社會保障津貼。內地亦推出居住證政策,方便香港居民在內地就業、就學和生活。
  • 國家戰略參與——香港作為「一帶一路」重要節點,提供金融、法律等專業服務。
  • 維護國家及香港安全——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》(香港國安法)於2020年6月30日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,同日以全國性法律形式納入《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》附件三中,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公佈實施。
  • 文化根系的紐帶——宗族、語言、藝術等背後同根同源的文化。

從展覽穿越百多年至今不同時期的歷史,足見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、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。國家對香港從食水到民生所需,至如何發揮香港的優勢(國際金融中心、貿易和物流樞紐、科技創新潛力等),中央對港一直是心之相系。

團員透過展覽及小組討論,都反思我們既是祖國日益強盛的「乘涼者」,亦要毋忘做「種樹人」;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資源與機遇的共用和互補下,如何推動大灣區城市的協同發展,共建共贏,為振興中華之擎天大樹奮鬥,多作貢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