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脈相連的紐帶 —— 飲水思源

東江之水越山來,延綿不絕的東江水,60年來保障了香港市民的生活,也支持了香港國際大都會的經濟發展。港人能以廉價享用極優質穩定的水源,是同胞血脈相連之情,是祖國關顧之愛!

東江之水結束香港長期缺水的歷史 

上世紀60年代,香港人口及經濟快速增長,用水需求激增;但香港本地依賴雨水收集(如水塘)難以滿足需求,尤其在1963年大旱,引發嚴重水荒,大大打擊民生和各行各業經濟。年長的香港市民不會忘記當時一度每4天才供水4小時,一家大小拎著家中水桶「撲水」的日子。為解決香港淡水資源短缺,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中央撥出專款3800萬元建「東深供水工程」(當時內地經濟困難,三年困難時期剛結束,其突顯國家對香港的充份支持);工程於1964年2月動工,以11個月高速建成「東深供水工程」,1965年3月東深工程開始向香港供水。東深工程後來進行過3次擴建、一次改造,從此結束了香港長期缺水的歷史,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。

合力破局,根本解決供水問題,「東江水源工程」是珍貴生命線工程 

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,本會「2025年大灣區工會教育參訪團」於2025年6月12日上午,參訪深圳市水務局於惠州的「東江水情教育基地」,飲水思源,瞭解惠州東江取水口「東江水源工程」--一條珍貴的生命線工程。

東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,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,由東北向西南流;從源頭至獅子洋全長562km,廣東省境內為435km。東江水一直是支撐整個珠三角區域發展的重要水源,沿線建成兩大引水工程:「東深供水工程」及「東江水源工程」。前者是為深圳、東莞、香港供水的水源工程。後者「東江水源工程」是1996年深圳市第一個完整的供水水源規劃工程,與惠州相攜建設相關引水工程。在莽莽山巒中,工作人員克服諸多困難,經多次勘測考察,找到一條東江東部到深圳距離又短、占農田又少的輸水線路方案,歷時5年在106公里戰線上日夜奮戰,於2001年「東江水源工程」通水,根本解決供水問題及確保可持續發展。

惠州位於東江中游,是東江流域的關鍵水源保護區,其環保政策和水利調度直接影響下游(東莞、深圳及香港)的供水安全;故東江流域的惠州段是廣東省「一級水源保護區」,明確規定重工業項目需遠離水源地,產業園區須避開水源保護區核心範圍,周邊劃定緩衝帶,同時限制新建居民區與敏感設施,並實施嚴格的污染防控和生態修復,令水質長期穩定達到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的質量標準(原水水樣達II類以上標準)。惠州的石化產業亦為其重要經濟產業(大亞灣石化基地為華南最大石化集群之一),與東江水質保護的協調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重點,因而石化產業的發展受到水資源保護的嚴格約束。惠州境內亦有多座大型水庫,除主要用於供水、發電、防洪,亦在東江流域水資源調度中發揮關鍵作用。惠州「東江水源工程」雖非直接向香港供水,但通過嚴格環保政策和科學水庫調度成為東江水供港的關鍵支撐。因隨氣候變化加劇,惠州「東江水源工程」的水資源管理確保東江水長期安全穩定供應,更顯重要。

東江流域城市為保障優質東江水,作出犧牲與貢獻

其實,內地東江流域的多個城市,多年來為保護東江水源優質、為保障優質東江水供港,不惜遷移家園、調整經濟產業、騰出昂貴土地資源建造供水系統,即便內地遇到大旱及大灣區經濟/社會發展需求令區內水資源競爭越趨激烈,依舊優先確保香港供水的穩定。

節水愛水,人人有責

全球淡水資源越見珍貴,國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8%,是全球人均水資源量貧乏的國家之一。水資源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,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,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。節水愛水是惠州「東江水情教育基地」的重點教育內容之一;當我們在港能全天候打開水龍頭就有水可飲、有水可用,這全賴東江水價廉穩定的供應,大家不要忘記要踐行節約用水、文明愛水。節水愛水,人人有責!

深情守護生命線,開拓新水源,確保持續發展

東江是距離香港最近、水量最充沛的天然河流。現時,香港70-80%的淡水依賴東江供水。香港面對淡水資源稀少短缺,有指香港可大量利用海水化淡來供水。現實是海水化淡依賴能源及能耗極高,若國際能源價格上漲,成本會隨之急升,做成水價飆升及很不穩定;加上國際地緣政治緊張,而依賴能耗極高的海水淡化,有很不確定的政治、氣候及價格風險,其安全性直接影響香港民生經濟,故現時香港的海水化淡廠(位於將軍澳)只作後備供水之用。

大灣區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迅速,東江水一直是支撐整個珠三角區域發展的重要水源;東江水開發利用率亦已達38.3% (接近國際標準的40%合理開發上限),開拓新水源成為持續發展的要務。未來西江幹流的綜合開發(「西水東調」工程),有望可改變大灣區東部單一倚賴東江供水的情況,也同時可為香港提供另一個緊急備用的水源。

香港依托祖國,珍貴的水資源得以無後顧之憂的穩定供應;飲水思源,團員們心懷感恩、深刻領悟--東江水,是血脈相連的甘泉,是無價之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