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牙的疑惑

前言

隨著植牙技術日益普及,大家對植牙 ( dental implant ) 這種缺牙修復方式既期待又擔心,網路上也流傳著各種真假難辨的說法。本文旨在解答關於植牙最常見的十大疑惑,幫助大家做出明智的選擇。

1. 是種牙,種植牙,還是植牙?

答:三者其實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

在香港,「植牙」和「種牙」都是指同一種牙科修復手術,即通過將人工牙根(通常由鈦金屬製成的植體)植入牙槽骨中,以代替缺失牙齒的牙根,然後在上面安裝假牙的過程。這個過程猶如為牙齒「奠基建樁」,先打好基礎,再建上部建築。

無論是叫植牙、種牙還是種植牙,其基本原理和手術方式都是一樣,中文名稱差別不影響治療本質,但嚴格來說,植樹與種樹有很大分別的,所以叫「植牙」較精確

而「牙齒再生術」是利用幹細胞,以刺激牙齒組織自然再生,藉此修復缺失的牙齒,其目標是長出新的功能性牙齒。 這項技術透過控制細胞行為與生物環境,有望取代現有的植牙療法,但目前仍處於臨床試驗和發展階段。

2. 年紀太大不能做植牙?

答:年齡並非決定因素,健康狀況才是關鍵。

很多長輩擔心自己年紀大不適合做植牙手術。事實上,植牙並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。臨床上也有八、九十歲的高齡患者成功植牙的案例。能否植牙的關鍵不在於年齡數字,而在於患者的全身健康狀況和口腔條件

對於長者來說,只要身體狀況允許,相關疾病控制良好,植牙確實能顯著改善生活品質。不過,長者植牙前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:

  • 控制系統性疾病:如糖尿病和高血壓。血糖控制不佳會影響傷口癒合,增加感染風險;而血壓過高則會增加手術風險。一般來說,血糖和血壓控制穩定者,植牙成功率與一般人相差無幾。
  • 詳細評估用藥情況:某些藥物可能影響植牙成功,如治療骨質疏鬆的雙磷酸鹽類藥物(如「福善美」)和抗凝血劑。務必告知牙醫您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。
  • 評估口腔狀況:長期缺牙可能導致牙槽骨萎縮,需要先進行補骨手術。

3. 某個國家出產的植牙體最好?

答:沒有絕對的「最好」,只有更適合的。

市面上有來自瑞士、瑞典、美國、韓國、等多個國家的植體品牌,常讓患者眼花繚亂。其實,並沒有一個國家的植體被公認為「最好」

選擇植體時,牙醫會考慮長期臨床數據、以及材料品質(純鈦或鈦合金)。與其糾結於產地,不如選擇一位您信任的、經驗豐富的牙醫,由他根據您的具體口腔條件和經濟狀況推薦最合適的植體。病人更應關注:該植體是否有長期臨床資料支撐、零件是否易於替換、牙醫對該系統的經驗、以及診所能否提供術後追蹤與保養。不應只看產地或低價誘惑。

4. 植牙比天然牙好,把真牙換成植牙更好?

答:絕對不是!天然牙是無可替代的瑰寶。

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。植牙的目的是「替代」缺失的牙齒,而不是「取代」健康的天然牙。天然牙齒結構複雜,擁有牙周膜等緩衝和神經感覺,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,其功能性和感覺是任何人造物難以完全模仿的。

植牙的優點在於解決缺牙問題時:

  • 不傷鄰牙:與傳統牙橋需要磨削兩側健康牙齒不同,植牙獨立存在,不會損害鄰牙。
  • 恢復咀嚼功能:能提供接近真牙的咀嚼效率。
  • 防止骨流失:通過傳遞咀嚼力至牙槽骨,有效防止缺牙區的骨質吸收。

沒有任何牙醫會建議患者將健康的真牙拔掉換成植牙。我們的原則始終是「盡最大努力保留天然牙」。當牙齒因疾病或外傷無法保留時,植牙才是考慮的修復方案之一。此外,植體也會面臨周圍組織發炎(植體周圍炎)或其它併發症的風險,需長期維護與定期檢查。因此,植牙是重要修復選擇,但不是替換健康天然牙的常規做法。

5. 植牙手術會很痛?

答:現代技術已能讓植牙過程相對舒適。

「在骨頭上鑽洞」聽起來確實令人害怕,但實際上,植牙手術的疼痛感遠低於大多數人的想像。許多經歷過植牙的患者反饋:「比拔智齒輕鬆多了。」

這得益於:

  • 局部麻醉:手術會在有效的局部麻醉下進行,確保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。
  • 微創技術:微創植牙可縮小傷口,減少術後不適。

術後麻藥消退,傷口可能會有類似拔牙後的輕微腫脹或酸脹感,這屬於正常現象,通常持續幾天,可通過醫生處方的止痛藥控制。有部分病人止痛藥都不需要食,一般來說,不適感在一週左右便會大幅減輕。若骨量不足,需要補骨,或選擇全口重建的方案,術後很可能有短暫腫脹、瘀青或疼痛,醫生通常會給止痛藥與抗生素(視情況而定)及冰敷來緩解,數日至兩週可逐漸好轉。

若病人極度擔心疼痛,可與醫生討論鎮靜或全身麻醉的可行性,但這些選項增加成本與風險,需要在專業環境與麻醉監控下進行。

6. “即脫即種是最好及最新技術?

答:是先進技術,但有嚴格適應症。

「即脫即種」(又稱即拔即植)是指在拔除無法保留的牙齒後,立即在剛拔牙的窩洞內植入人工牙根。這確實是一項先進技術,能縮短療程,盡快恢復美觀和功能。

然而,這種方式並非適合所有患者,它對牙齒的拔除原因、牙槽骨條件、周圍軟組織健康狀況等都有嚴格要求。如果患者有嚴重的牙周病或牙槽骨有明顯缺損和感染,則不適合採用此方式,需要先控制炎症,待條件成熟後再進行傳統植牙。若在不合適的情況強行即刻植入,可能增加失敗風險。因此,即拔即植是醫生在全面評估患者具體情況後的一種選擇,而非「最好」或常規方案

7. “上午植牙下午吃肉是正常的?

答:這說法過於誇張,不符合現實。

這更多是一種宣傳口號,而非普羅大眾的常規體驗。植牙畢竟是一項手術,需要一定的恢復時間。手術當天,傷口仍在出血、腫脹期,理應以溫涼的流質或軟質食物為主,貿然進食肉類等需要咀嚼的食物,可能會刺激傷口,導致出血或感染。

植牙後的飲食需要循序漸進:

  • 術後初期(前幾天):以湯品、果汁、奶昔、粥、蒸蛋等流質或軟質食物為主。
  • 術後中期(1-2週):可逐漸過渡到軟麵條、豆腐、魚肉等。
  • 恢復後期(3-4週後):隨著傷口癒合,可逐漸嘗試更多食物,但仍需避免過硬的食物。

植牙是為了長久的飲食幸福,不必急於一時

8. 植牙後可以食蟹?

答:完全康復後可以,但需注意方式和時機。

螃蟹等硬殼類食物需要較大的咀嚼力,並可能產生尖銳的碎片。在植牙完全癒合、骨整合穩定後(通常至少3個月後,具體時間請遵醫囑),可以適量食用蟹肉但不建議直接用植牙去咬開蟹殼,以免對植體或上部假牙造成過大的負擔,導致瓷崩或螺絲鬆動等問題。然而,牙醫不會建議患者用真牙或假牙去咬堅硬的食物,例如蟹鉗、雞骨等。

9. 植牙後不用刷牙?

答:大錯特錯!事實相反,植牙後的口腔衛生更重要植牙更需要精心清潔。

植牙的清潔保養至關重要:

  • 每天刷牙兩次:使用軟毛牙刷,輕柔地清潔植牙的每個面。
  • 使用牙線或牙縫刷:仔細清潔植牙與鄰牙之間的縫隙,以及牙冠與牙齦交界處。全口牙橋更需要特別牙線去清潔牙橋底部。
  • 定期專業護理:每年回診,讓醫生進行專業檢查和清潔。

植牙並不免除清潔責任,良好的口腔衛生能大幅提升植體的存留率

10. 植牙是一勞永逸的方案,無需打理,保質30年?

答:非也植牙是一項長期投資,需要悉心維護。

沒有任何一位負責任的醫生能保證植牙「永久」或「終身」使用。植牙的壽命長短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日常的維護和定期的檢查。「保證30年」或「一勞永逸」是不實的宣稱。

根據大規模長期研究,植牙的10年存活率高達90-95%20年存活率也可維持在78-92%左右。這裡的「存活」指的是植體仍然穩固存在,而要讓它持續「健康成功」地工作,則需要:

  • 患者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
  • 戒除吸煙等不良習慣(吸煙者植牙失敗風險是非吸煙者的1.6-2.7倍)。
  • 控制全身性疾病,如糖尿病。
  • 定期回診,讓醫生檢查咬合、周圍組織健康狀況,並進行專業維護。
  • 避免用植牙咬過硬的食物(如骨頭、硬殼類),防止機械性損傷。

總結:如何正確面對植牙?

面對植牙,我們應秉持理性、科學的態度:

  1. 珍惜天然牙:盡最大努力治療和保留自己的真牙。
  2. 充分了解:植牙前,通過正規渠道,而非廣告宣傳 (香港禁止牙醫任何廣告宣傳的),了解相關知識,清楚其利弊、過程和風險。
  3. 專業評估:選擇經驗豐富、值得信賴的牙醫進行全面檢查和評估,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。
  4. 積極配合:手術中配合醫生,術後嚴格遵從醫囑,做好口腔清潔和定期複查。
  5. 長期維護:將植牙視為一項需要長期投入和維護的健康投資,而非一次性的消費。

植牙是一項成熟的牙科修復技術,能顯著提升缺牙患者的生活品質。唯有正確認識、理性選擇、用心維護,才能讓這項投資發揮長久的價值,助您擁有健康燦爛的笑容

註(1):文章由羅志明醫生 (家庭牙科專科醫生) 提供 (版權所有)。

註(2):羅志明醫生為本會名譽醫務顧問(牙科),本會冀會員、華員之友及其家屬透過文章對牙齒健康、牙科治療有更多、更準確的了解。